中風
中風一病,令人聞風喪膽,所以如此,不是怕此病可以致死,而是怕死不去,卻殘廢癱瘓。更令人擔憂的,是此病有年輕化的趨勢。我暫時醫過最年輕的中風病人,只有26歲,大好青年,就此行動不便,更苦了父母。
我們先來分析病因病機吧。作為中醫,考慮任何疾病,都要從中醫角度去想,一切,都得以中醫理論為依歸,絕不摻雜任何西醫概念。因此,腦血管意外、血管畸型、高血壓等,都不是我們要想的事情。總括而言,中風的背景是腎水封藏不足,導火線則是肝木的終極一升。
病因
話說人身五臟,正是五個部門,彼此分工,互相合作,成就一個大循環,成就人的生命。五臟之中,若有一臟太強或太弱,則整個身體的運作便會不順暢,其他四臟亦會被拖垮,然後發生各種疾病。腎水是一個儲備的部門,將日常用剩的陽氣儲藏起來,成為腎精,以備非常時期。甚麼是非常時期?或休息不足,或患病,或受傷,或年紀老邁等等,總之,需要額外消耗更多陽氣的時候,都是非常時期。這時候,腎精就給身體供應後備陽氣,讓身體繼續運作下去。而在腎水之中抽取腎精的,正是肝木。肝木會視乎生活的需要,在腎水抽提腎精,以提供額外陽氣。
港人生活緊張,舉世無雙。要維持這種生活,必須消耗大量陽氣。而陽氣的源頭有二,一是日常飲食,二是腎精儲備。但無論你食得多少,食物化成陽氣的總量,始終有極限,然而,忙碌緊張的透支,是可以無限的。「以有涯隨無涯」的結果,當然是「殆矣」。日常飲食所製造的陽氣不夠了,肝木就得忙碌一點,在腎水抽提腎精,以釋放陽氣。但日復一日的緊張生活,休息不足,令肝木持續於腎水中透支儲備,腎精長期負增長。腎精越來越少,人們的忙碌生活卻未肯停下來。直到某一日,肝木要苛索,腎水卻未能提供所需,就會「爆煲」。這,就是中風的一刻。
病機
腎精耗損之極,無以養肝,肝木失養則躁動,引動陽氣向上衝擊;腎水枯竭,不能封藏,陽氣便有升無降,造成嚴重的上實下虛。這是中風的基本病機。如陽氣上衝的情況不能舒緩,陽氣鬱閉於上,而虛脫於下,上下氣機分離,人身的陰陽循環停頓,生命就會結束。如果「爆煲」的情況尚可挽回,陽氣運作回歸正常,身體便可轉危為安。但這種所謂正常,還是頗為不正常的。
本身透支過度,身體大虛,還要繼續透支,才發生中風病。中風過後,即使撿回一命,但陽氣卻已大虧,因而損失了部份驅動身體的能力。這就成為中風後遺症。
容我用中醫的詞語再說一次。人身依賴陽氣去驅動身體,但中風使人陽氣大量耗損,於是,病人就沒有足夠陽氣以驅動身體。人的身體,無論活動或觸覺,情緒或感官,思維或記憶,全都需要陽氣去推動。中風後陽氣暴脫,無力驅動全身的正常功能,所以,就會失去部份功能,或半身不遂,或語言障礙,或感覺減退,或二便失禁。當中最常見的,是半身肢體癱瘓。這也是陽氣暴虛所致,虛脫嚴重者,出現軟癱,即陽氣少得連肢體肌肉的張力都不能維持,使肌肉變得軟綿綿,關節也鬆弛了,可以搖來擺去;陽氣虛脫相對較輕者,其肢體肌肉張力提高,變得僵硬,關節也因此拘急不能屈伸,這是硬癱。
治療
「原來休息不足,透支精力會導致中風的,早知如此,當初就乖乖的早點睡覺啦。但現真的中風了,那怎麼辦?」
這是一個關鍵問題。真的中風了,該怎辦?
首先是停止透支,收起一切頑皮貪玩和雄心壯志,為了娛樂或事業而夜睡,或睡得很少,都是透支。也請收起你的牛脾氣,暴躁發怒,同樣要消耗陽氣。之後,就是多一點休息。一來,休息可以減少透支陽氣,二來休息可使陽氣歸腎,將之重新儲備起來,成為腎精。持續透支,一旦再中風一次,可真是神仙難救。
不過,病人之所以會中風,是因為長期的透支所致。可以說,透支已成為病人生活的一部份,所以,要改變這壞習慣,恐怕不易。在未中風之前,多數人都恃著自己「身體好」,以為有用不盡的精力,因此容許自己忙碌終日。這已是一個習慣。即使中風了,身體遭逢大變,也許未能汲取教訓,依然故我地透支。如此這般,怎樣治理?
第二,就是治療了。提起中風的治療,多數人會想起針灸。這是很好的。適當的針灸,能給予身體刺激,使陽氣運作恢復常道,以減少後遺症。但針灸旨在調動陽氣,而非補給陽氣,以填補腎水的空虛,因此,還是需要中藥治療。治療的大方向,是補腎,歛肝,健脾。
補腎,是填補腎精的意思,旨在給身體添進一些儲備。歛肝,是收歛肝木,目的是為了減少腎水的透支 (當然,休息充足,早睡晚起也是歛肝的好方法)。健脾嘛,也是必要的,因為脾主腹,腸胃消化和氣血製造都離不開脾。脾不好,身體根本就沒有足夠的氣血,更不必說有多餘的氣血作為腎水儲備。總括而言,中風的治療都在於補腎,正是由於中風是儲備大量耗損的病。當腎精增加,病人可以動用的陽氣也就多了,漸漸,就能駕馭身軀,減少中風後遺症的影響。不過,持續的陽氣透支,直至中風,是一個漫長的過程,要補回,也急不得。
一個比喻
最後打個比喻:
陽氣 = 金錢;
腎水 = 銀行戶口;
腎精 = 戶口存款;
肝木 = 提款 / 財務借貸
話說每人每日的生活,都要花錢,沒錢便不能過日子。但有的人很乖,花完錢便會回家,不再流連街上。但有的人,卻比較揮霍,每日花費,即使荷包中的錢用完了,又會提款,取出戶口存款,然後又覺得有錢了,歡天喜地地繼續流連街上,繼續消費,就是不肯回家休息。如是者,提出來的存款又用完,他再次提款,然後荷包又有錢了,可以再消費。一次又一次,他已從戶口中提取了很多錢,但幸好他的存款夠多,因此,還可以支持他的揮霍。但這人習慣了消費,不肯停下來休息,結果,過了若干年,他的存款已用得八八九九,於是,他就去借貸,取得新錢度日。但因為他的資產越來越少,多借幾次,不但銀行不肯再借錢,連財務公司都不願借給他了。這一刻,他破產了。幸好,破產後,他還能勉強過活。不過,他似乎駕馭不了生活上的很多細節;吃飯,只可便宜;穿衣,不敢奢華;看戲旅行,想都不敢想。他感到,其他人可以隨便做到的,他則因為沒錢,卻做不到。他明白了,痛定思痛之後,開始戒掉揮霍的習慣,而且積極工作,已賺取金錢,然後節衣縮食,騰出餘財來償還債務。經過多年努力,總算還清了,但還仍然勤儉,將餘下的錢重新存入戶口。又過了幾年,他終於儲到一筆可觀的存款了。這時候,他的財務狀況已恢復往日光景,他已生活無憂,偶爾還可以旅遊。理論上,他已恢復常人的生活,也有能力再揮霍,但,從上次的破產經驗中,他明白了一些道理,決定以後都不再揮霍了。他也看到,有些與他一樣曾經破產,卻不勤儉的人,因為戒不掉揮霍的陋習,始終深陷在財務的泥沼之中,生活上的一切都受制肘。
讀了這個比喻,你會有甚麼想法呢?
岐黃景略 濤醫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