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統中醫

自有人類以來,疾病就如影隨形,挑戰著人類的生存。為了自身的繁衍,人類必須征服疾病,於是展開了漫長的探索、試驗、總結、納論、再探索、再試驗、再總結、再納論……這故事,已發生了數千年,也發生在世界各地,最後,發展為不同的醫學。中醫學,正是當中之一。

經驗醫學──中醫學的雛型

很久很久以前,在中國的黃土上,人們身體不適,找來一些花草枝葉,咀嚼之後吞下,人就好了。後來文明一些,改以清水煎煮這些植物,同時,又加入一些石塊、貝殼或骨頭等,同煎之後,飲了湯汁,發現效果更好。有時候,找不到這些東西,就在身上按摩一下,發現按壓身上某些地方,感覺酸酸麻麻的,然後人也舒服很多。這,就是治病的開始,中國先民將這些心得代代相傳下來。

過了一千幾百年,治病的經驗漸漸累積,人們發現某些方法專治某些不適,就總結經驗,使之成為具指導意義的法則。例如頭痛,就找某花某草同煎,去渣飲服湯液;腹痛,就按腳上的某個位置,或熱熨腹部。

又過了一些日子,人們發現某些不適會同時出現,且循著一種特定的規律演變,而外界的一些因素,又會導致該不適的加重或緩減,用了某種方法,就能將這種不適治癒。於是,人們就將這些認知歸納起來,稱之為病。病,具有原因、表現、變化和治療方法等內涵,同時,是可以推理和預測的。但這些認識,都是基於觀察,總結為經驗。此時,中國的大地上就出現了經驗醫學。

以上的,是中國先民探索健康與疾病關係的時期,大約在夏商周三代。

《黃帝內經》的問世

到了東周時期,周室衰微,原本只限於周天子、王室人員和太卜太史等官員的學問,開始流入民間,令蒙昧的老百姓開了眼界。民智大開之後,人們開始研究不同事物的原理,逐步發展出各種學說,形成日後九流十家,百家爭鳴的局面。

這時候,有些人特別喜歡研究人體運作,並發現了臟腑經絡。他們更將陰陽五行的學問套用在人體運作上,赫然發現,原來人與自然極其相似,而自然的變化,對人的健康影響很深。他們繼續研究人與自然界的互動關係,漸漸,對人體的大部份變化都有了解釋,而循著這種理解,人的疾病是可以預測、預防和治療的。他們想將這些偉大發現傳之後世,卻恐自己人微言輕,使著作不被珍視,左思右想之下,決定將此書假託黃帝所寫,反而自己變成了無名氏。黃帝是名,他複姓軒轅 (全名軒轅黃帝),是上古時代的領袖,擊敗炎帝和蚩尤,統一各部,成為共主,開創了華廈文明,中國人也因此自稱為黃帝子孫。黃帝的名字夠響,就將著作假托黃帝所寫,並命名《黃帝內經》吧!

《黃帝內經》以黃帝提出醫學問題,再由岐伯回答的對話方式寫成,主講醫理,同時帶出自然之道。這位岐伯,是黃帝時代的醫官,假借他來解答黃帝有關醫道與自然關係的提問,最是合適。黃帝提問是作的,岐伯回答也是作的,但一問一答之間,所帶出的醫理和自然之道,卻是真的。中醫學,也由於《黃帝內經》的問世而奠定了理論根基。這個根基,說穿了,就是天人一氣,同氣相求。中醫學既建立在這個根基上,自然也具備整體宏觀的宇宙觀,之後的研究與發展,在探討健康、疾病、治療與養生問題的時候,都朝向天人一氣,整體宏觀的方向。這些,統統都由《黃帝內經》開始,後世遂稱中醫學為「岐黃之術」。「岐」是岐伯,「黃」是黃帝,正是《黃帝內經》的主角。《內經》的重要性,可見一斑。

《傷寒論》和《金匱要略》的出現

一過又是幾百年,到了東漢末年,出了醫聖張仲景。他是一位「超厲害」的醫家,憑著過人的天份與能力,著成了《傷寒雜病論》。成書未幾,就散佚於戰火,後人將之收集、整理,並分成兩部份──《傷寒論》和《金匱要略》,而成為中醫學的另外兩部經典,前者偏向討論外感急病,後者偏向內傷雜病。在兩書中,仲景先論病狀、脈象和病機,再列治療之方,並詳述該方的組成,還有煎服藥法;若病狀有變,仲景又提供相應的加減法。二書的出現,給後世臨床診治,提供了依據,而且,也奠定了用藥組方的原則。仲景之方,憑藉藥少、量多、力專、功宏四大特點,一直流傳至今。後世遂尊稱仲景之方為「經方」,正是經典之方,正統之方的意思。時至今日,即使人類的生活環境和習慣都改變了,即使現今的疾病不同了,但人仍然而人,經方用得對,依然效用無比。

中醫學之魂

可以見到,中醫學的發展有兩個重要里程碑,一是《黃帝內經》的問世,二是《傷寒論》和《金匱要略》的著成與編修。前者說理,後二者論治,給中醫學奠定了基礎。之後千百年,又出了很多醫家,對中醫學多有建樹,形成了攻邪、補土、溫病等理論。但這些建樹,都是在這基礎上的再發展,只屬錦上添花,而非出現了新醫學。可以見到,中醫學的靈魂始終都建立在《內經》、《傷寒》和《金匱》之上。一旦脫離,中醫學便不是中醫學。

失魂落魄的中醫學

可惜的是,近代西學東漸,令中國人懷疑和摒棄自己的傳統文化,不管好與不好,總之是傳統的一部份,就要丟棄。西醫學的傳入,抗生素的發明,手術技術和現代檢查儀器的發展,都令國人嘆為觀止,中醫學受到重大挑戰。在東方哲學日漸萎縮,西方思想大行其道的今日,中醫業者也失去了自信,走上了西化的歧途,漸漸被西醫同化。

中醫西醫化,是指以西醫的思維和理念,來解釋中醫的理論,並指導中醫臨床治療。例如否定中醫「心主神明」的說法,因為西醫的心臟跟神明思想沒有關係,殊不知中醫的心,不是西醫的心,問題只源於當初西醫傳入中國時,將heart錯誤翻譯作「心」字,導致概念混淆。又如中醫師看到病人血壓高了,就用丹參、紅花、天麻等活血祛風藥;肝酵素升高,就用大隊補肝藥;見病人咳嗽黃痰,就開出青天葵、魚腥草等所謂消炎殺菌的中藥。這些,統統都是錯的。錯的不是西醫檢查做錯,而是中醫師的思維。他們沒有忠於中醫學本身的理論根基,反而夾雜了大量西醫的思想,卻開出中藥藥方。病人吃了這些不中不西的藥方,效果當然不理想,然後,就質疑中醫治不了病。其實,問題不在中醫學本身,而在於這些中醫師被西醫化了。不幸的是,中醫西醫化的問題非常嚴重,中醫學急需正本清源,尋回自己的正統與靈魂。

「岐黃景略」的精神

本網站名為「岐黃景略」,有兩層意義。第一層意義,是強調基礎的重要性。「岐黃」是指《黃帝內經》,「景」是張仲景,「略」是《金匱要略》。這是中醫的正統,是我們必須捍衛,且發揚光大的。網址cmedinclassics,全寫是Chinese Medicine In Classics,也即是經典中的中醫學,這是最原汁原味的中醫學。中醫的經典是甚麼?不就是《內經》、《傷寒》和《金匱》嗎。第二層意義,是我們的宏願──復興中醫學。要達成這個宏願,必須有遠大的目光和宏觀的策略。這,就是「岐黃」的「景略」了。景者,遠大也;略者,韜略也。

這個網頁,不單寫給中醫界人士,也寫給所有人。人總有病,但在生病時,你會想到甚麼?盡快求診西醫,會是多數人的想法,甚至,是多數人的反射動作。但除了西醫之外,其實還有其他選擇,中醫即是其中之一。但要民眾相信中醫,必須先對中醫有所了解。「岐黃景略」正欲向大家展現中醫最正統的一面,作為大家初次接觸中醫學的橋樑。

中醫學,絕不是神秘、玄虛、不可理解的學科。她不但很實用,而且有理論,有邏輯。還有,她同時具備豐富的哲學性和藝術性,值得細細品味、研磨當中的智慧。

你不知怎樣接觸正統的中醫學?那就由「岐黃景略」開始吧。

岐黃景略團隊 (電郵地址:cmedinclassics@gmail.com)

--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