陰陽互動

上篇說過,陰是不動的形質,陽是不停的能量。沒有陽,則陰永遠靜止不動。沒有陰,則陽會永遠運動不停。兩者都不是生命。生命,是陰陽的巧妙結合。生命是一,陰陽是二,二合為一,就產生生命,一分為二,則生命結束。

如果說生命是一齣電影,則陰與陽,就是這齣電影的兩位主角,彼此本質不同,卻同時領銜主演,在戲中互相纏繞,一顯一伏。因此,生命就是有靜有動,有涼有溫,有慢有快,有息有作,多姿多采。陰是形質,飾演陽的載體,讓陽有所依附,結聚起來而不散失;陽是能量,飾演陰的驅動力,讓陰能夠活動、轉化。

這是岐黃第三條

陰是陽的載體;陽是陰的驅動力。

人是生物,有陰有陽。人的手腳軀幹、眼耳口鼻、皮膚、肌肉、筋骨等,都是看得見,摸得著,亦畫得出的,因此是陰,是形質。然而,手腳軀幹能夠活動,眼能視,耳能聽,口能嚐,鼻能嗅,皮膚有觸覺,能夠出汗,能夠「起雞皮」,肌肉能夠收縮放鬆,筋骨能夠生長與修補等等,全都要有陽來驅動。否則,四肢、五官、筋骨皮肉等,都只是死物,與一具屍體沒有分別。

的確,用活人與屍體來作比較,最能見到陰陽的關係。活人有完好的四肢軀幹、五官和皮肉筋骨,屍體也可以有完好的四肢軀幹、五官和皮肉筋骨。因此,活人和屍體都有陰。但人的四肢軀幹五官皮肉筋骨是活的,有各種功能;屍體的四肢軀幹五官皮肉筋骨卻是死的,沒有功能。人有感覺思想,能生長,能自我修復,屍體則沒有感覺思想,不能生長,不能自我修復。人有生命,屍體沒有生命,二者所相差者,在於人有陰有陽,屍體有陰無陽。

人有陰,負載著陽,使陽能聚集。陽聚集在陰身上,並成為陰的驅動力,使陰能活動,能溫暖,能有感知,能生長和修復。陰有了陽,就得著生命 (這句話,頗有宗教的味道),彼此二合為一,合演《生命》這部偉大的電影,一演,就是數十寒暑,甚至超過一世紀,之後,陰陽離決,一分為二,生命也就結束。陽散失於大氣之中,無影無踪,留下陰,成為屍體。屍體只有陰,只有一團形質,沒有驅動力,不能動,不能溫暖,不能有感知,不能生長和修復。說來說去,屍體就是一團形質,一團死物而已。

雖說生命由陰陽領銜主演,但陰陽之間仍有先後次序。陽動而陰靜,故兩者之間的互動,必由陽帶起,然後陰乃跟從。生命的一切變化,生老病死、作息起居、七情六慾等,必然是陽作主導,然後陰作跟從。所以說,陽是陰的驅動力。

這是岐黃第四條

陽作主導,陰為從者。

舉個實例,就像我們進食一樣,先有飢餓的感覺 (感覺,畫不出來,故是陽),再產生進食的意慾 (意慾,畫不出,是陽),然後,我們的腿會走到廚房 (腿會走動,先由意念帶起,再有能量貫注在下肢,然後帶動下肢肌肉筋骨活動,雖是陰陽合演,但仍是由陽帶起的),手會拿取食物 (也是先有意念,再貫注能量,再帶動肢體活動,同樣由陽帶起),口會張開,然後放入食物,咀嚼,吞嚥 (同樣由陽作主導,陰作跟從)。整個過程,都由陽作主導,陰跟從之。進食只是一個例子而已,基本上,人的各方面,都是陽作主導,陰作跟從的。不單是人,其他的動植物,其生命的每一個層面,都是陽作主導,陰為從者。

一切生命的變化,都由兩部份組成,第一部份是無形的陽先起變化,這變化是見不到的,見得到就不是陽;第二部份是有形的陰跟隨陽的變化而變化,因為有陰參與其中,所以這變化就會顯露出來,易於察覺。

這是陰陽互動的二段式,不單見於生命的正常時候,也見於不正常的時候。生命的正常時候是日常起居,不正常時候則是生病。原來人要生病,也是由陽作主導,陰作跟從的。例如,我們在周一晚吹了大風,陽氣被風所影響,於是躁動不安,然後外散、上衝,就是第一階段,只有陽的參與。這時候,身體已出現一些變化,如脈象變得浮數了,心跳加速了,體溫升高了0.1-0.2度。但這不影響日常生活,故我們未有察覺。陽外散上衝的情況持續到周五,陰乃跟從,血液上湧,水份外流,於是,我們出現流鼻水、打噴嚏、面紅、發燒等現象,這些影響生活,或易於察覺的現象,我們稱之為「症狀」。出現症狀,我們才留意到自己原來病了,但真正起病,應該是周一當晚,吹風之時。

陰根本是靜止的,不能產生變化,陽是運動的,容易產生變化。生命是陰陽的結合,故一切生命的變化,都由陽來帶動,陰來跟從。正常的變化,就是日常起居,包括睡覺、工作、進食、大小便等等。不正常的變化,就是生病,包括傷風感冒、嘔瀉腹痛、疲乏、躁煩等等。所以,我們可以下個結論,就是人的健康與不健康,皆是陽作主導,陰作跟從的。

中醫的世界觀

這是中醫的世界觀,因此,人生病了,中醫的治療重點,當然是調節人的陽,使之首先復常,然後帶動陰的復常。中醫的一切發展與研究,皆著墨於發現陽的變化。陽的變化,是整個病變的開始,若能及時發現陽的異常,加以調節,則陰不會跟隨而發生異常,陰無不妥,而陽已調節復常,病變就會消失於萌芽之時。

即使真的病了,陰陽俱異,但中醫仍是調陽,因為陽為主導,只要陽調好了,則陰會跟從,人就會健康。現今科學發達,有了很多手段改變我們的陰,從而控制病情。問題是,真正主宰健康與疾病的,始終是陽,我們若不調節,則此人仍然生病,必須持續使用干預的手段,才能勉強維持生命,直至干預也無效了,就會「爆煲」。這「爆煲」的一刻,就是大限之期。

我不是說中醫不會調陰,但正統的中醫知道陽是主導,陰是從者的道理,因此,他們始終強調調陽。在陰陽的互動關係中,陽為主,陰為從,原是自然之理,中醫重視主導的陽,不是很合理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