暑病

天文台公布,剛過去的六月,是本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六月。然而,即使天文台不說,大家都會感到,這個夏天熱得很早,也熱得要命,令人渾身不舒服,頭痛、,頭脹、發熱、眩暈、胃腹飽滯、反胃欲嘔、水瀉、小便不利、睡得不好等不適,時有發生。的確,暑的天氣,容易令人生病,但究竟為甚麼?就得從原理說起。

 

暑的意義

首先,我們要給「暑」下個定義。「暑」的意義,從字形看,就看到一些端倪。「暑」字的寫法,是上一個日,下一個日,中間夾著土和人;日代表太陽,代表熱力,土是大地,人就是我們。暑字,就是上下周圍都得熱,熱力壓迫著中間的大地和我們,這不是單純的熱,而是悶熱、焗熱。暑天走在街上,我們會感到空氣像稠厚的熱湯一樣,壓迫,膠著,很熱,很熱。這就是暑。

 

從氣象學上去講,暑天的出現,除了溫度高之外,也要氣壓高才成。大地上空的壓力很大,把熱空氣往下壓迫,困在地面,這就成了暑。故此,在暑天盛行的時候,我們經常聽到天文台提到「高壓區」、「高壓脊」、「副熱帶高壓脊」、「下沉氣流」和「反氣旋」等,統統都是熱空氣往下壓的意思。暑的氣溫很高,而且日夜溫差很小,濕度則不很高也不很低。

 

散熱與氣血循環

接下來要談談散熱。我們都知道,人是一種溫血動物,體內會不斷製造熱力,然後熱力往外透散,達至肌表,最後在空氣中散失。這種散熱的過程,表面看,只是簡單的物理現象──heat lost to surrounding,但,隨著體表的熱力散失,體內的熱力就會補上,然後繼續散失,繼續補上,再散失,再補上……如此這般,就帶動了人體的能量循環。用中醫的述語,能量就是氣血,能量循環,就是氣血循環,又叫氣機。氣機暢順,對整個人的運作,以至生命,都至關重要。

 

暑氣致病

體表散熱,很依賴空氣和身體之間的溫差,而人體常溫是37度,所以,外界溫度越低,人體散熱越快。當氣溫在10度時,人體散熱太快,我們就覺得冷。氣溫20度時,散熱速度剛剛好,我們感覺舒服,也相對少有不適。氣溫30度,我們就感到炎熱,散熱慢了,但尚算過得去,但暑天的氣溫動輒33度以上,而且氣壓大,壓著的熱力不走散,要heat lost to surrounding,實在有點困難。這時候,偏熱或偏濕的人,就會出現暑病。

 

人體散不了熱,平素偏熱的人 (多數是體形瘦削的人),體內熱能鬱積,就會過熱,形成以頭痛發燒為主的暑熱病。另外,體表熱力不散,未能帶動內部的氣血循環,也會使平素偏濕的人 (多數是體形肥壯的人) 氣血呆滯起來,形成以腸胃症狀為主的暑濕病。暑熱和暑濕,正是暑病的兩種形態。

 

暑熱病

暑熱病,說穿了,就是身體過熱。熱力令氣血上升,上衝頭目,輕則叫人頭重困墜,面目泛紅,稍重則令人頭痛發燒,頭目氣血多了,下身氣血就少,上多下少,上重下輕,也會令人眩暈,在某些極嚴重的個案裏,極多氣血鬱積於頭部,氣血有上無落,有去無返,氣機不能接續,就會形成閉證,危及生命。治療這種暑熱病,治則就在清熱降火。清熱,是使用寒涼的藥,直接將多餘的熱力中和;降火,則是使用質地沉重的藥,將頭目的氣血潛降下去。要做到這個效果,中醫有一首千年經方──白虎湯,可供考慮。此方主藥,就是石膏,此物別號白虎,性寒而沉重,而且色白,這是最不吸熱的顏色,可見其清降鬱熱之功。但當然,石膏是中藥,使用不妥當,可傷人脾胃,不建議一般市民自行使用。其實,在輕微暑熱病的情況下,西瓜是一個不錯的選擇。我們都知道,西瓜是消暑佳品。

 

暑濕病

暑濕病,其基本病機是氣血呆滯。濕這個字,在古時,很可能就是個滯字,我們現今也常常「濕滯」並說,也說明濕與滯的關係。體表散不了熱,致使氣機呆滯,呆滯在哪?多數在中焦。所謂中焦,相當於胃脘至腹部的區域,這是全身氣機的中樞,因此,但凡氣機呆滯了,多數影響中焦。因暑氣而使氣血呆滯中焦,就是暑濕病,症見胃腹滿悶、反胃、嘔吐、胃腹痛 (扭肚痛)、泄瀉和小便不利等。在此,值得留意的是腸胃症狀與小便不利,表面症狀不同,但其病機則是一致的。小便之所以能通,全因氣機暢順,推動水液周流,水能流則尿能出。但患暑濕的人,氣機已滯於中焦,水液亦隨氣機而停於中焦,故而胃腹脹滿,大便水爛,同時,亦因水停了,因此小便不利。治療此病,重點在於運脾化濕,將中焦的氣機撥動起來,這裏,有很多芳香化濕的方藥可以使用,如藿香正氣散、三仁湯、甘露消毒丹和清暑益氣湯等。

 

當然,臨床上並非如此一刀切,暑熱或暑濕,也經常相兼。既然相兼,治療上就會變得複雜一些,其變數也多,就得依據每個病人的具體情況來說,而很難三言兩語講得清。

 

或說,暑病是急病,找中醫治療,豈不是太慢了?在此,實在要糾正一下,就是中醫治療急病,也可以很快,問題,就取決於診斷是否準確。診得準,用藥就對,效果可以立竿見影,否則,當然無效。當然,如果那不是急病,而是曠日持久的慢性疾患,在治理上就需要多一些時間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