診症前的準備

近日忙碌,久未執筆,今天給大家分享一下我「診症前的準備」。

 

對很多人來說,診症治病,是病人進入診室之後的事情。但對我來說,卻有點不同。每日上班前,我都得做一些準備。診症之事,在未見到病人之時已經開始了。這些準備工夫,主要包括3部份。

一、留意節氣的變動,並明瞭節氣的規律及其背後的意義;

二、留意過去三個月的天氣變化;

三、每早留意天文台的天氣預告。

 

節氣

一年廿四節氣,周而復始,寒到暑,春到秋,年復一年的規律,掌控著大地上的一切。萬物的運行變化,都依著節氣的規律,人也一樣。人生病了,病於何節何氣?已經提供了一些診斷的資料,讓醫者參考。只是,到了今時今日,真正會重視節氣的中醫師已不多,這是很可惜的。

 

表面上看,節氣所講的,是自然界的變化規律。但看得深入一點,廿四節氣其實是自然界的能量消長規律。春天 (立春至立夏) 是能量升出地面的時候,然後水液跟隨;夏天 (立夏至立秋) 是能量浮上天空的時候,然後水液跟隨;秋天 (立秋至立冬) 是能量降回地面的時候,然後水液跟隨;冬天 (立冬至立春) 是能量沉入地中的時候,然後水液跟隨。人的能量 (氣血) 也隨著這個規律升浮降沉。升浮降沉任何一環多了,或不足,都令到整個運作不夠圓潤,人就病了。人在哪個節氣之下生病,已經是身體給醫者的重要提示,對我們診症的準繩度很重要。

 

最近的天氣

所謂最近,對我來說,是三個月內。例如,3月30日掛了第一個黑球,令又一城變成水簾洞;之後整個4月,都下著雨,而且氣溫偏低;5月變化很急,由月初的清涼大雨天,變成月尾的酷暑天,期間,5月8日晚的第二個黑色暴雨警告是轉捩點;6月至今,主要是酷暑的天氣,卻有兩三天非常乾燥,早晚有秋涼的感覺。

 

以上的,是最近三個月的天氣大概,當我們了然於胸了,在診症時非常有用。例如,我在5月中復診之後,來了幾位患了感冒的病人,他們渾身酸痛倦乏、咳嗽痰多、痰涕俱黃、胃口減少、大便散爛或大便不暢而便質濕潤,而且,竟然病了一個月都未痊癒。追查一個月前,他們剛生病的時候,正值4月的超級潮濕天氣,然後再經歷5月8日的黑雨,使濕加劇,因此久久不癒。從天氣考慮病因,表面證據成立,再查看舌脈,與濕沒有矛盾的話,就能判斷為外感濕邪,處方嘛,就是荊防敗毒散,如果外感久了,正氣偏虛的話,則在荊防敗毒散的基礎上,加參苓白朮散就可以。這是我五月中治療外感時的思路,效果很好。

 

但由5月尾至6月中的外感病卻不同了,在這段時間內發病的病人,多數都身熱頭痛、反胃、腹脹、水瀉,脈象是浮大滑數,重按無力的。這就是暑,因為春天不夠暖,所以今年的暑早來了。這時候,我治療外感的主要方向就是降暑火,益脾氣。

 

可以說,最近的天氣,往往是外感病的關鍵。即使在長期病患方面,天氣也往往是使疾病變差或變好的因素,不得不考慮。因此,我已習慣將最近的天氣變化記在心中了。起初,我是刻意將每天的天氣 (包括溫度、濕度、風向、風速、晴陰雨等,還有我對天氣的個人感受) 記錄下來,然後牢記於心,以作為診症時的參考資料。但日復一日,年復一年地進行,漸漸地,這種診症前的準備已成為一種習慣,一種身體的反射,不必刻意去做,卻不知不覺間已經做了。

 

對未來天氣的預測

我鼓勵中醫師們,在每早上班前,都留意一下未來數日的天氣預測,這對調整處方很有用。舉例說,最近一直下雨,來了很多濕困脾胃的病人,需要使用祛濕的處方,但估計未來3天就會放晴,而且變得很熱很乾燥,那麼,我開的祛濕處方就會相對輕一點,因晴朗的天氣,已是一種外來的助力,幫助祛濕,對力就可減輕。但如果預測未來數天仍會下雨,則祛濕之力就不能太輕了;若預測未來數天會有超級大雨的話,則祛濕之力便要加重,因大雨可使濕病加重,在治療病人當前的濕病之時,要考慮即將加重的濕,因此藥力要重,否則原本的濕好一點,卻在明天後天增加了新的濕病,那怎麼治療?

 

又舉例說,6月中也有幾天酷熱非常,但從天文台的預測,知道很快就會下雨,氣溫下降,於是,在這時治療外感暑病,就不能太過清熱。

 

天氣預測之用處,不在決定治療方向,而在於微調處方,涼一些或溫一些,潤一些或燥一些,都可在預測未來天氣之後定出了。開藥,是在診症當日發生的,但服藥,卻多數是未來數天發生的,服藥時的天氣,左右著病人服藥當下的身體狀況,豈能不考慮?

 

我常說,診症之事,應該在病人未進入診室前就開始。平日做好準備,等待病人到來,然後先看氣色、身形與行動的姿勢,有了第一印象,再問主要不適,再看舌把脈,短短幾分鐘,就能得出主要病機,再以病機為主要依據,節氣與過去和未來的天氣作參考,然後開出處方,多數都能收到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