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陽虛」?「陰虛」?
之前有網友建議我撰寫一篇文章,解釋「陽虛」和「陰虛」。我覺得這提議甚佳,遂執筆撰寫,向大家說個明白。
陰陽︰事物的分類方法
陰陽,雖然看似只會出現在古書中,但其實我們對這個名詞並不陌生,許多日常用語都用上了陰陽二字。說天氣,有「陽光普照」和「天陰」;說人體,男女的生殖器官都用上了陰陽二字;說到暦法,亦有「陽暦」和「陰暦」;談到性格,亦有「陽剛」和「陰險」。可見,「陰陽」其實是我們劃分事物的方法。
雖然陰陽是一種抽象的概念,不過,我們可以透過認識「陰陽」所代表的事物進而理解「陰陽」有甚麼特性。太陽、天、動、火、光、男等都屬「陽」,表現「陽」有溫暖、在上、無形等特性;月亮、地、靜、水、暗、女等都屬「陰」,顯示陰有清涼、在下、有形等特性。「陰陽」的特性多不勝數,不能盡錄。但如果大家都能理解,那麼就能輕易將身體的事物劃分為「陰陽」兩面了。
(大家欲了解更多「陰陽」的概念,可以參考濤醫師的文章︰http://www.cmedinclassics.hk/陰陽/ )
何謂「虛」呢?
那麼,中醫經常掛在嘴邊的陽虛、陰虛,指的又是甚麼呢?我們要先理解甚麼是「虛」?「虛」即是不足,猶如一個漏氣的氣球,其相反就是「實」,即是太多。中醫講求「平衡」,身體的臟腑能恰如其份地做好自己的工作,不會過勞,亦不會過逸,氣與血應多則多,應少則少。所謂「陽虛」和「陰虛」便是指人的「陰」和「陽」離開了「平衡點」,而變得不足夠了。這時,身體便會出現一系列的表現。
借用《中醫不切西瓜》裹的一個例子再補充說明一下,陰陽就如一場羽毛球比賽,雙方勢均力敵,比賽就好看;一旦強弱懸殊,比賽就會一面倒,就變得沉悶乏味。由此可以理解,陰陽「對抗」,最理想的情況就是「勢均力敵」。即使互有領先,但最終能握手言和,和氣收場,那就是最理想的結局。
陰虛是甚麼?
「陰虛」自然指「陰」離開了最佳的平衡點,處於下風,「陽」暫時較為強勢。隨著兩者的差距越來越大,「陽」的表現越來越呈壓倒性,就會形成「陰虛火旺」。這裹的「火」正是形容「陽」的強勢。這時,人的身體表面就會出現一些「熱」的表現,如發熱、出汗、暗瘡、口瘡(痱滋)、喉嚨乾、小便色深、大便乾結等。或者你會問「陰虛」的「陰」代表身體裹的甚麼呢?身體有滋潤特性的東西,如津液、血,就是「陰」了。
陽虛是甚麼?
如果大家明白了「陰虛」,「陽虛」自然更容易理解。「陽」處於弱勢,吃力地抵擋「陰」的攻勢,「陰」就會佔盡上風,其「涼、靜」的特性就會主宰身體,這時,身體就出現怕凍、面色蒼白、嗜睡(時常精神不振,打瞌睡)、小便頻密且清、大便爛等。
治療的目標︰撥亂反正,陰陽平和
中醫治療「陽虛」、「陰虛」的做法是「虛則補之」,再因應個體的不同,再添加不同的治法。那麼,平時飲食作息又應怎樣呢?
「虛」的人, 要早作息、少用神(長時間用電腦或手機);
「陽虛」更要少食生冷(如刺身、冰凍飲品),而
「陰虛」的人則要少食辛辣、煎炸的食物,少食肉類(因為其人多因「勞」而生「內熱」,詳情可參閱《熱氣》一文。http://www.cmedinclassics.hk/熱氣/)
滋補過度反為害
時有聽聞︰「醫師,我應該吃些甚麼來補一補?」「你身體這麼健康,還補甚麼?」「增強抵抗力嘛,就像吃維他命一樣。」「嗯……」
身體健康的人,本來已是「陰陽平和」,不會太多或太少,正如走鋼索的人一樣,平衡是恰到好處的,向右傾或左傾,都會碍了大事,只會添亂。所以,對於身體健康的人,足夠運動和思維平靜開朗已是上佳的補品,勉強進補,反而會令陰陽失去平衡而致病。
「寒底」?「熱底」?
說到「陽虛」、「陰虛」,就容易讓人聯想起另一個問題︰「甚麼是『寒底』和『熱底』?」「寒底」、「熱底」這兩個名詞,應該是廣東地區獨有的,其意是體質偏寒或偏熱。不過,「寒底」和「熱底」這兩個詞容易給人一種錯覺︰若我是「寒底」,我的體質就一輩子都是偏寒了。事實並非如此。體質(人體陰陽的盛衰)會隨著生活、飲食、生病及年齡增長而不斷變化,可能今天是「偏寒」,明天進食了過多辛辣的食物後則變成「偏熱」了。所以,下次聽到「寒底」和「熱底」時,只要理解為「偏寒」和「偏熱」則可。
麥醫師
歧黃景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