論濕 (下)

早前連續兩篇《論濕》,一場新冠肺炎,就將我們的篇幅搶走了。現在是《論濕》的下篇了,在讀本篇之前,麻煩大家回顧一下前兩篇。本篇,我們來談談一些更生活化的範疇吧。

濕,因生活而成,由生活而解

濕是體液纏綿困頓所造成的一種不健康狀態,纏綿困頓的程度越重,對身體機能運作的阻礙就越大,大到某個程度,甚至可以令機能停止,近來令人聞風喪膽的新冠肺炎就是寒濕的病機。

只要能解散這種水液纏綿困頓狀態的,都可減輕濕的病機,無論治濕還是防濕,其理都是一致的。

我們首先要了解的是,水液的物理性質是下沉的,具張力的,在沒有外力推動下,水會停留、下降,然後慢慢結聚,形成濕的病機。問題是甚麼推動著水液流動的?答案是能量,即中醫所稱的「氣」。只要氣夠,氣又通,就可推動水液,不形成濕。無論治濕或是防濕,都得從氣入手。

要使氣通,首先是運動,身體動起來了,氣機健運,水液就運行,不會成濕。問題是,運動太多,氣就消耗多了,會不足,然後無力推動水液,結果成濕。這一點,要拿揘在適中的狀態才好。

日常飲食,可提供能量,給身體補氣,食不夠,氣就不足,推動不了水液,然後成濕。但食物本身有其物質基礎,必然會令身體重量增加,因此,進食的過程是會添濕的,但食了之後,健康的身體可從中生成氣血,就將這濕化了,並獲得有用的東西。問題是,當食得太多,身體添了過多質量,要起動起來,就更耗氣,結果反而氣虛了。而且太多的食物,尤其黏滯的食物,也會形成阻力,使氣血水液都流得不暢,形成濕。因此,要食得適量,也是一大學問。

再之後就是舒暢的情志,也是保持氣暢的一個重要原則。只是情志方面,既因本身性格而定,亦受大環境和各種遭遇影響,未必能夠輕易控制,我們可做的,大概只是盡力而為而已。

但以都巿人來說,造成濕的最大原因,應該是太疲勞,過度耗氣,而造成氣不足了。多數都巿人,在忙碌的工作過後,還得照顧家庭,終於完成了所有任務,疲累不堪了,但忽然覺得很納悶,不想睡,在手機上胡亂消磨時間又好,看電影又好,甚至望望街也好,就是不想睡,因你知道,睡醒後,又是另一個忙碌的一天,生活實在太枯燥了!這是很多都巿人的心聲,於是,人人都犧牲了睡眠時間,用來安撫自己。必須明白,氣就是能量。不論是工作還是娛樂,都得消耗能量,只有睡眠,才是補充能量的唯一方法。長久的睡眠不足,氣就虛了,然後推動無力,水液就停滯了,造成濕。

纏綿難癒的濕

濕的病機形成了,要治療就有點麻煩。因為,停滯的水液會形成阻力,令氣推動不過,同時,這也會形成重量,讓身體要起動,就得花費更多氣。問題是,當初形成濕,就是因為氣不足,哪何來更多的氣,來驅動困濕之後的沉重身軀呢?有些人因為氣滯而致濕,但濕阻礙氣機,卻使氣更滯了,哪怎能推動這些黏稠纏綿的濕?氣虛氣滯然後濕困,濕困然後氣更虛更滯,濕的病機,根本就是完美的惡性循環。因此,濕帶著一個很惱人的特質,就是纏綿難癒,這和濕的本質──纏綿停滯的液體如出一轍。

要治濕,在開首時,就得先去濕,我們日常聽到的各種「去濕料」,如薏米、土茯苓、赤小豆、白朮、茯苓等,都能達到這種效果。去濕之法,既治標,又減輕身體的負擔,服去濕之品之後,的確覺得身體沒那麼沉重的。

去了一點濕,就要補氣和行氣了,否則,在氣虛氣滯之下,又會再有新的水液停滯,沒完沒了。只有氣多了,又通暢,才能推動水液流動,已停滯的水液開始重新活起來,繼續減少原有的濕,而流動中的水液也會繼續流動,不會形成新的濕。就是這樣,濕的病機才可治癒。只要謹守原則,中藥、針灸、推拿或各種治療手段都可以的。

當然,這是最理想的,和現實往往頗有落差。所以如此,一來就是上文提到的濕和氣虛氣滯之間的惡性循環,二來,就是病者也要改變生活習慣,配合適量運動、適量飲食、舒暢的情志,還要有足夠的休息。從來病之由來,都和生活習慣有關,要完全治癒,也得從生活入手。所以,調治身體不只是醫者的責任,也是病者的責任。問題是,要改變生活習慣,當真談何容易。如此這般,濕的病機,就可遷延日久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