肺炎抗疫 ‧ 三

這是論述新型肺炎的第三篇,承上篇所言,此病是寒濕疫症,病機會往寒濕方向發展,當寒濕越來越重,重到某個程度時,肺部就會發生不可逆轉的病變,如纖維化,甚至死亡。凡是疾病的發生,和產生嚴重後果,總得那人的體質有某種偏性,即中醫之所謂「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」。要避免患上這個寒濕疫症,除了做好個人衛生,和保持良好的情志之外,也得盡量讓身體不要偏向寒濕。要調整體質,飲食的宜忌是很重要的,讓我們先來討論一下坊間流傳的一些建議吧。

有傳板藍根、金銀花和魚腥草等清熱解毒中藥可預防感染新型肺炎,對此,我們表示質疑。自03年沙士之後,金銀花、板藍根、魚腥草等清熱解毒的中藥就聲名大噪,之後每逢流感季節,都總會有人提出以之作為日常食療,這些中藥,彷佛成了預防傳染病的聖藥。就現在的疫情而言,這些訊息也很快傳遍網絡,傳播之速,比新型肺炎更快…… 這當真令人憂慮。當年沙士感而即發,患者全身壯熱,症狀明顯,而且往往越年輕力壯,就病得越嚴重,故屬於典型的陽熱病,使用清熱解毒藥,的確很適合。可是,本次疫症的很多情況都與沙士大異,如新型肺炎發熱不高,初期症狀不明顯,在多數時間裏,病情也都是慢慢地發展著,患者當中,尤以長者和長期病患者病情最為嚴重 (他們可多數是陽氣不足的人士呢) 等,在在都告訴我們新型肺炎是寒濕病,與當年沙士截然不同。寒濕病損傷陽氣,尤其上焦心肺兩臟是重災區,長者或長期病患者本身陽氣不足,感染起來,就會病得較嚴重。這時候使用清熱解毒之品,不但不適合,反會使體質更偏寒濕,上焦陽氣遭到戕害,結果更易染病,一病起來,預後更加不良。估計坊間之所以會流傳這種預防方法,大抵是因為這次疫症的病名有個「炎」字,令人不其然往熱毒的方向去想,實則西醫之謂炎,與中醫之謂熱,是兩碼子的事。就本次肺炎疫情來說,服食清熱解毒藥的建議,恐怕不太正確,至於服用更寒涼的雙黃連口服液嘛…… 這建議不知怎樣流出來,思之卻令人心寒呢。

但凡寒涼生冷的飲食,也建議暫時減少,如一切冰凍的食物或飲料,和魚生刺身等,皆屬此類。此外,食得太飽都是添濕的,所謂濕滯濕滯,最是明白不過:食得飽滯,就是濕呢。本次疫情正值新春期間,豐衣足食是一個好彩頭,所以大家都食得肚滿腸肥了,太多營養被吸收入血,連血液也變得黏稠,變相增加心臟負荷,連肺中血循都受到拖累,正犯此病之所忌。

相反,我們建議辛溫的食療,讓身體走向寒濕的相反面。辛溫的食療很多,日常的辛香調味食材皆屬此類,如薑、蔥、蒜、洋蔥、大蔥、黃薑、肉桂、丁香、八角、香茅和九層塔等,如能食辣的,則花椒、黑椒、胡椒、指天椒等都可食用,選擇真的很多,大家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、購買和烹調的方便等來決定吧。這些食材是溫性的,味道辛香,能振奮心陽,促進血液循環,食後令人身體暖和,甚至遍身汗出,就是心陽旺盛,發散寒濕的結果。早日有報導指700名居住武漢的印度人返國,檢驗後發現竟無一人染病,估計跟他們日常喜食咖哩有關。若你是一個大忙人,沒時間烹調辛香的食物,那其實每日以生薑2片,清水一鍋,煮15分鐘而成的淡薑水,就留作一天飲用吧,若加1-2粒蜜棗同煮,就更美味了。這是給大忙人,和大懶人的做法呢。

有的人屬陰虛體質,以其津液不足,不耐發散之故而怕食辛辣。他們若勉強進食辛溫之物,恐怕內熱加重,更增不適。在此,我們推荐洋蔥和蒜頭,而且最好久煮,減少其辛辣搶鼻,卻增加甘甜的味道,於溫陽之中,兼養陰之效。除了洋蔥和蒜頭,其他味道辛香而肉質豐厚,富含汁水的食材都可考慮,例如青椒或各種顏色的燈籠椒等。在進食辛香的同時,陰虛的人也最好刻意食多一些養陰生津的東西,如百合、木瓜、雪耳、無花果、海底椰、蜜糖等,增添新的津液,以資發散。

又有些人很易生口瘡 (飛滋),是本身濕氣太盛而阻礙散熱之故,若多食辛香,恐怕有「爛咀」的可能。對於這類體質,我們建議在辛香之外,同時飲用一些淡滲利濕的食物,如薏米、紅豆、赤小豆、冬瓜、土茯苓等,但請謹記,要去濕的話,不要將這些材料煮得爛熟,或煮成濃湯或糊狀,黏稠的東西,只有聚濕而已,只要把材料煮沸片刻即可,出來的湯水清清淡淡,才符合淡滲利濕的原則,以之配合辛香的食療,抗疫之上,又能除濕,才是最平衡的狀態呢。

在此要提一句,如依照以上的食療建議,仍有熱氣上火的感覺的話,則建議停用,或向你的中醫師查詢更為度身訂造的建議。因為食療……

「且慢,聽你這樣說,好像就快講完,但你還未提供預防新型肺炎的特效藥方啊!」

中藥處方,唔…… 請恕不能提供了,因為壓根兒就沒有預防肺炎的特效中藥處方。中醫強調的是辨證論治,雖已知新型肺炎是寒濕疫,但每個人的原本體質卻不盡相同,我們可不能在對閣下一無所知的情況下就給出處方呢。另外,若給出了處方,我們也深恐會掀起新一輪的搶購潮,令真正患病的人無藥可用,那就罪大惡極了。

說起搶購,想分享一則軼事:在日本一個小縣城,口罩也斷貨了,店主在空的貨架上貼了字條 (當然是日文),上寫:「沒有不停的雨,天一定會晴。互相爭就不足,互相分就有餘。」這的確很有意思,願大家共勉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