治療與調理
治療,一般的理解,是解決身體的明顯不適,例如頭痛、發燒、咳嗽、胃痛、腹瀉、小便赤痛等。這些症狀,多數都是近日發生,病情不長,卻叫病人很痛苦的。病人來找醫生,想將這些症狀消除,就叫作治療。
調理,則是解決身上的另一些不舒服,但這些症狀多數日子較長,卻又不至於叫人死去活來,例如疲倦、失眠、胃口不佳、便秘、月經不準期、產後汗多、產後脫髮等等。找醫生處理這些不算很痛苦,卻又有點煩擾的問題,就叫調理。
然而,如果我們看得清楚,則會發現治療與調理,其實沒有本質的區別,所不同者,是病人的心態而已──「病得辛苦,要治療;病得不太辛苦,要調理。」
在中醫師看來,治療與調理其實是同一件事。舉例說,有人咳得很嚴重,痰黃又多,想來「治療」,醫師見他舌紅苔白厚而乾,脈弦滑有力,診斷是肺鬱熱,處方是麻杏甘石湯,服藥後,肺鬱得解,裏熱得清,咳就好了;又有人只是夜間口渴得很,每每半夜渴醒要飲水,想來「調理」,醫師發現他舌紅苔白厚而乾,脈象沉弦有力,診斷是肺鬱熱,處方仍是麻杏甘石湯,服藥後,肺鬱得解,裏熱得清,夜渴就好了。前者「治療」,後者「調理」,用的方藥都一樣。在這個情況之下,治療等於調理。
再舉另一個例子,有人病了咳嗽痰黃3天來求診,卻同時告訴醫師說他長年都有夜渴問題,想「治療」好咳之後再「調理」夜渴。結果,醫師給他用了麻杏甘石湯之後,咳和夜渴竟一齊好了。他覺得醫師很勁,但在醫師看來,這原是最普通不過的事情而已,不知勁在哪裏。在這個情況下,治療也等於調理。
我想帶出的訊息,就是「治療 = 調理」。要知道,正統中醫學所關注的,從來就只是病機,而非症狀。不論那人有多少個嚴重症狀要「治療」,或有多少個不太嚴重的不適要「調理」,但在正統中醫眼裏,他要知的就是那人的病機如何,然後以相應的治則和方藥來調整這個病機。病機解除了,相關的嚴重症狀或不嚴重不適都會消失,哪來治療和調理的分別?
事實上,很多病人都是多病機並存的,例如咳嗽黃痰的人,可以肺鬱熱和肝陰虛同時存在,長期夜渴之人,也可以是肺鬱熱肝陰虛。因此,在治療 (或調理) 他們之時,我們要考慮兩個方面,最後得出兩個方,是麻杏甘石湯以清解肺鬱熱,合用六味地黃丸以潤補肝陰之虛。二方合而為一,用下去,咳痰好了,夜渴也好了。因此,治療還是等於調理,所不同者是病機稍為複雜一些而已。
當然,還有更複雜的,可能是三四五個病機並存,卻也同樣是這個思路。只是病機多了,醫師構思治則方面便要考慮得更多,或者多病機並治,或者病機分輕重緩急,或者某些較小的病機是由同一個大病機所引起,因而集中處理大病機,待小病機自然解決…… 種種方法,種種謀略,思慮清晰,然後按機而為,故曰「用藥如用兵」,何須分辨「治療」和「調理」之別?
因此,在正統中醫學中,根本沒有「治療」和「調理」,而只有治則和方藥。作為病人的,也不宜說自己要「治療」或要「調理」,你們所要做的,就是將自己的不適說出來,然後給醫師看舌和切脈就可以了。
岐黃景略 濤醫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