論濕(上)
濕之一字,是中醫學裏的常用字。其意甚廣,難以一概而論,但若細心研究,又會發現當中的若干相同處,從而對濕,對中醫,對健康方面,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。
濕的字形
首先,我們從「濕」字的造字結構去看看吧。濕之一字,部首是水,說明跟水有關。右邊是上部是日,日即太陽,含有熱的意思,下面則是兩個並排的「糸」,最下面有六個點,顯得累贅,於是索性簡化為四點。這就成為濕字。這幾個分部結構中,最耐人尋味的,是兩個糸字,糸的造形,本身就是幾條線互相糾纏的樣子。的確,一些互相糾纏的東西,都有糸的結構,例如糾纏二字都是糸部,又如纏綿,也有糾纏之意,都是糸部,此外,還有編織、繩索、網絡、系統、維繫、繼續這些詞語,全都從糸部,再如結、絆、縛、綁、緊、緒……等,都有交錯的意義。濕字的造字結構,說明了這是水在太陽熱力的作用下,所展示的糾纏狀態。試想想,下了大雨,然後出太陽,地面的水被蒸騰起來,籠罩四周…… 那就是濕了。
不可不提,濕字還可寫成「溼」,這是同一個字的兩個寫法。我們來看看溼字的結構。部首同樣是水,右邊最上是一條長的橫劃,代表地面,最下是土,即是地下的泥土,地面與地底之間,是兩個「幺」。幺跟糸,都是模仿線段糾纏的樣子而寫成的。溼是一個會意字,就是水份在土地之中糾纏的狀態,這種土地,一定不是沙地,而是黏土、泥濘、沼澤一樣的地帶。
不論是濕,還是溼字,其字形都帶出了水液糾纏的意味。
濕的感覺
濕是水液糾纏,牽涉水,因此一定是濕潤的。但水液糾纏不太流動,故此種濕潤的感覺又是瀰漫的,甚至是呆滯、困頓的。既是流動不佳,水的張力會使其凝聚起來,形成黏稠、厚密、沉重的質感。若無重大的變動,這種黏滯的質感不易消散和改變,置身其中,會使我們渾身不舒暢。這些,統統都是濕的感覺。
濕的情境
濕不是實物,而是一種黏稠、呆滯、纏綿的狀態,或是一種氣氛,說是情境,也十分貼切。這種情境,可以是天然的,也可以是人為的。
春天霧氣矇矇,細雨綿綿,連對面的大廈也看不清楚,家中的牆壁都在滴水,這當然是濕的情境。炎夏之際,酷暑迫人,熱力瀰漫;或打風前夕,熱空氣往下壓來,地面焗熱非常,都令人散不了熱,這些都是濕的情境。
除了天然的濕,還有人為的濕,例如房間狹小,卻關了門窗,密不透風;或上班時間的車廂裏,人們肩比肩、背貼背,彼此體溫互相糾纏的情境,亦是濕;或假日走到旺區,那人多車多的擠迫景象;或穿了不透氣的衣物,或衣衫太窄,太貼身,使人困頓拘緊,呼吸困難,甚不暢快。這些都是濕的情境。
讀到這裏,大家可有領悟到濕是甚麼了嗎?
濕是……
濕是纏綿、黏稠、呆滯、困頓、瀰漫、翳焗、拘緊、擠迫、不舒暢、不流通、密不透風…… 但凡具有以上意義的狀態,都是濕。可以看到,濕的情境,其實遍布在我們四周,無怪人人都說,香港真的很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