痘疹

痘疹是兒科常見病,包括水痘、麻疹、德國麻疹等。此病以皮膚異常為特徵,且多數兼有發燒和常見的外感症狀。

痘,指皮膚上的水疱,顏色跟正常皮膚相以,看上去,有晶瑩剔透的感覺,按下去,感覺有彈性。疹,則是凸出於皮膚的紅點,撫之礙手,看不晶瑩,按不彈手。基本上,二者外形很不同,但都會痕癢,且病機很相似,治療起來,方向也是差不多的。

疏泄太過

正常皮膚是平伏光滑的,現在,忽然有些東西凸出來。這說明甚麼?就是身體有些東西要往外衝,使皮膚鼓脹出來。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認知,否則,我們根本無從分析病機。五臟之中,肝主疏泄,疏泄的表現就是人體要丟出一些東西。小兒多數肝旺 (詳情可讀另一篇《小兒體質》),因而痘疹病好發於小兒。

人體內,有很多東西在流動,這包括有形的血、水、食物/大便等,也包括無形卻確實存在的能量。中醫稱有形的前者曰陰,或陰液,無形的後者曰陽或陽氣。肝主疏泄 (中醫的肝,不是西醫的liver),即負責保持陰陽的疏通與排泄。肝旺的人,陰陽流動順暢,且容易排出體外,表現為小便清利,大便暢通,汗腺發達,血氣四通八達而全身溫暖。小兒本身肝臟偏旺,若感受外界疏泄的刺激,肝臟更易亢奮,產生疏泄過度的病,痘疹即是其中之一。疏泄太旺,身體欲將陰液與陽氣丟出來,發展為痘疹。

發病過程

因某些原因,肝臟疏泄太過,陰液與陽氣同時往外散,壓迫皮膚。過旺的肝,其疏泄作用甚大,於是,陰液陽氣就大量集結在皮膚之中。皮膚受不住這壓力,開始出現缺口,陰陽血氣就集中在這些缺口往外衝,形成了腫脹外凸的形態。壓力越來越強,皮膚缺口越來越多,全都被陰陽血氣充斥著,形成一粒二粒的痘疹。水份偏多者,發展為痘,晶瑩剔透;血液偏多者,發展為疹,顯出混濁的紅色。又因為痘疹之處壓力大,內裏氣血往還艱澀不暢,故又產生痕癢和疼痛的感覺。陽氣高度集中於皮膚,熱能太多,因此,患者多數都有發燒症狀。又因此病由疏泄而來,所以小兒多數也會出現偏於疏泄的外感症狀,包括噴嚏、鼻水、流淚、疲倦、胃口減少、臉紅等 (詳情可讀大內科《外感》一篇)。

以上這些情況,全部加起來,就成為痘疹病。痘疹病,總括而言,就是皮膚出現痘或疹,或痘疹同時存在,兼發燒、噴嚏、流涕、多淚、胃口減和疲倦等症狀。這些症狀,用中醫的述語來說,是表熱裏寒,表實裏虛。表熱表實,指陰陽血氣往外散,積於體表,故體表多了一些東西。裏寒裏虛,指陰陽血氣離開了裏面,裏面少了一些東西。但其實,表的熱實,即裏的寒虛,一切,都只是陰液與陽氣分布不平均的問題而已。熱寒實虛,只是片面的,局部的情況,都是同一個體裏的不同層面而已。

病因

那麼,究竟有甚麼原因會導致痘疹病?細菌?病毒?致敏源?還是自身免疫力出了問題嗎?對真正的中醫來說,這統統都不是病因。真正的中醫,是不會跟你說細菌病毒或免疫力的。一切,還須回到中醫的根基之上。

正如前面說過,肝太旺是導致小兒痘疹的元兇,而導致肝太旺的,大概有以下四個最常見的原因:

  1. 小兒本身肝旺。這是為了疏泄足夠的陰陽血氣,供給兒童發育成長之用。
  2. 春天肝旺。一年四季,身體會以不同模式運作。春天之時,天地間的陰陽亦開始泄動出來,給大地解凍,使萬物萌動,故春天是生氣勃勃的日子。人應乎春,疏泄增強,因而肝旺。本身肝旺的小兒,到了春天尤其易病、多病,而且一病就是疏泄太過的病。
  3. 春氣甚則肝旺之甚。這是上一點的延伸,指春天來得太早,走得太遲,或者春意太濃,都會引動人身,使肝臟異常地旺。來得早走得遲,即春天時間長了,肝臟受影響的時間自然也長了。春意即春天的氣息,這包括乍暖還寒、霧氣瀰漫、細雨綿綿的天氣,若持續不退,即是春意太濃,其引動肝臟之力更甚。說得俗一點,就是春天來得太勁,會使人肝旺。
  4. 太夜睡覺則肝旺。夜了就要睡,給身體冷卻、休息,夜了不睡的人,肝臟被迫活躍,疏泄額外陰陽,以供身體透支之用。這種人,特別容易患上肝旺之病。可是,現在的香港人,連3歲小孩都成了「夜鬼」。這令原本肝旺的小孩更加肝旺,遺禍無窮。

可以想到,一個長期夜睡的小兒,處身大霧籠罩的春日之中,是很難不患疏泄太過之病的。

整體病機

我們知道這病由肝旺而來,但五臟環環相扣,牽一髮即動全身,肝臟有事,他臟豈能獨善其身?當中最受影響的,是肺與脾,其分別掌管收歛和協調作用。

肝主疏泄,肺主收歛,二者相反,互相制衡。如果你明白疏泄的意思,只要反過來想,就一定知道收歛的含義。人的陰液陽氣,總是一去一返,一散一收,一升一降…… 幾乎所有相反的運動方式,如往來、出入、加速與減速、增溫與冷卻等,都可以用來形容肝與肺的作用和關係。正因肝肺相反而制衡,故肝的亢奮即肺之虛弱。因此,除了肝強之外,痘疹病也有肺虛的一面。在平抑肝臟的同時,我們要強肺,使之能夠收歛。肺強起來,就能將散溢到皮表的陰陽血氣回流歸裏,這樣,積聚在皮膚的陰液陽氣就會離開,壓力就能消除,表不熱不實,則裏不寒不虛,病就好了。

脾主運化。運化二字不能拆開成運輸和轉化,運化就是運化,其意義就是協調。肝與肺、心與腎的作用是互相矛盾,互相制衡的,為使四臟能合作而不衝突,需要一個協調者或和事老。脾,就擔任這項重要工作,故曰脾主運化。基本上,一切身體的不適,都是五臟失衡,陰陽有偏的結果,也即是說,都是整體協調不好所致。所以,凡任何病,都有脾虛運化不健的問題。病人既有肝強肺弱,自然就有脾的虛弱。脾越虛,運化越差,肝強肺弱的差距就越大,病也越嚴重。所以,中醫在治療時一切疾病時,都要注意健脾,在痘疹一病之上,也是如此。

那麼心與腎呢?其實同樣有偏,肝強會引來心旺,肺弱會導致腎虛。但心腎的問題源頭在肝肺,因此,只要協調肝肺便可,而要協調肝肺,又必須健脾。

治則

可以說,健脾、平肝、補肺,是治療痘疹病的三大原則。原則既定好,治療就要看實際情況,在三方的比例上加減化裁。只要小兒的陰液陽氣運動復常,不偏於疏泄,痘疹就會痊癒,且絕無副作用。

用藥方面,難以說得太確切。但食療上,還是有些方便有效的方法。在這裏,我推介四豆飲:炒扁豆、黃豆、綠豆、黑豆各3湯匙,合共12湯匙的豆,以一大鍋水來煮,將豆煮爛即可。如小兒嫌味道太淡而不肯食者,可加1個蜜棗同煮,甚至稍加冰糖亦可。這四豆中,扁豆和黃豆健脾養中,脾一健起來,肝肺之不和即易於協調,且黃豆兼能補肺,助收歛;綠豆能清肝之熱,同時兼有健脾之效;黑豆能強肺腎之收藏,使陰液陽氣不易耗散太過。簡單四豆,只是普通食物,卻完全符合治療痘疹的需要。這個,不單是痘疹病的食療,甚至,也是某些醫師治療痘疹的的方藥。有時候,藥與食真的同源的。

以上的,是中醫對兒科痘疹病的論述。痘疹病,包括了西醫學的水痘、麻疹和德國麻疹等。西醫認為這些病是由病毒引起,但作為中醫,不能這麼想。中醫自有中醫的一套理論,診斷和治療時,都應忠於這套理論,才是真正中醫。也只有忠於中醫理論而開出來的藥方,治療效果才會好,才能藥到病除。中醫中藥效果絕對不慢,問題是醫者的思想是否精純,中藥開得對,一劑就見效。

Tags:   , 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