甲午的反思

日前與診所的醫師們 (不計我,已有兩位,很快又會加多一位) 談天,講到今日中醫的沉淪,都搖頭嘆息。在我看來,這其實也是中國人的沉淪……

 

每個民族,要立足於世,其國民必須有著民族的認同感和優越感。一個美國人,會為自己身為美國人而驕傲。當然,美國是世界大國,國人會驕傲,並不奇怪。但中東人呢?無論身處何地,他們都堅持穿著自己的民族服飾,這就是民族認同感和優越感。法國人只講法文,堅持不講英文,也是認同和優越。不講太遠,單講我們的鄰居──韓國和日本,其國民都異常團結,並強烈地認同自己是民族和國家的一部份,堅持自己的風俗,重視本國文化和歷史。這,才是一個活生生的民族。可悲的是,在中國人身上,我看不到這些民族特質。近代的中國史,我看到的,是對自身文化的不斷破壞,我很難想像,這世上還有哪個國家,會將自己的原有文化消滅得如此徹底。還有,中國人不團結,不是自己人,就是敵人,自己人,也很可能是敵人。適逢甲午馬年,我將我的看法,與醫師們分享了。

 

中醫的沉淪,也是中國的沉淪。這與上一個,再上一個甲午馬年有關,是兩個甲子 (120年) 之前的事。當年,1894年,中日爆發了甲午戰爭。最終,中國慘敗,北洋艦隊全軍覆沒……

 

當真講開有段故。自有歷史可以考證的商代開始,我們就知道,因為文化、科技和經濟方面的成就,中華民族一直抱有強烈的認同感和優越感,故以「中國」自稱。這種感覺,在盛唐時代尤其突出,唐太宗被四夷稱為「天可汗」,正是天下共主的意思。當年的唐人傲視世界,就像今日的美國人一樣。其後唐代衰落,經歷五代十國的戰亂,到了宋代,軍事力量不足,經常被西方和北方的遼、金、西夏等武力入侵,南宋偏安後,最後更被蒙古消滅。但,那也只在軍事上失敗,在文化、科技和經濟上,中華民族依然遠遠高於入侵者,所以,其認同感和優越感沒有消失,相反,他們將入侵的「野蠻人」都同化了。再到明代、清代中葉,中華民族依然視自己為天下之中,是天朝大國,四方進貢不斷。當然,驕傲囂張是不好的,但對一個民族來說,認同感和優越感,卻是必須的,是國民昂步挺胸的力量。直到1839年,中英爆發鴉片戰爭,民族的自尊開始出現改變。

 

鴉片戰爭,因清廷的欽差林則徐銷毁英商的鴉片而引起。這根本是一場正義戰爭,但中國打輸,開始了民族沉淪的序幕。最後,中英簽訂了喪權辱國的《南京條約》。其後的第一次和第二次英法聯軍之役,中國又再敗北,連圓明園都被燒了。接二連三的對外戰爭失敗,令中國人開始反思自身的缺點,並學習西方,開展了洋務運動。雖然戰敗,使中國人的自尊受到衝擊,但民族認同感和優越感並未消失,因為,擊敗中國的,是陌生的西方人。在中國人看來,這些來自遠方,「紅鬚綠眼」,卻又十分高大的人,不能用常理度之,所以,即使戰爭輸給他們,也未對中國人的自信帶來太大的影響。相反,中國人還開始取彼之長,補己之短,學習西方的優勢,以填補自己。這是一種健康的民族心。

 

但在中國近邊,絕大部份都是國力較弱的國家,中國就像她們的領袖,她們好比中國的附庸國。其中一個周邊小國,就是日本。然而,經過明治維新,日本在科技和軍事上已超越了中國,只是,當時的中國人沉醉於天朝大國的感覺中,成了井底蛙而不自知而已。即使對西方的戰爭失敗,但在東亞地區,中國仍視自己為大國,而看不起別國。

 

1894年,是甲午馬年,朝鮮因爆發農民戰爭,而要求清廷援助。又因朝鮮與日本關係密切,故清廷在知會日本之後,才出兵協助朝鮮平息內亂。但平亂之後,駐朝的清軍竟被日軍突襲,中國被迫與日本爆發戰事,這就是甲午戰爭。中國派出「最精銳」的北洋艦隊迎戰日本。這支艦隊,是洋務運動的結晶,將學習西方的精髓用來對付「東洋小國」,理應綽綽有餘,最少,當時的中國人是這樣想。結果,北洋艦隊全軍覆沒,中國輸得一敗塗地,並在1895年4月17日,被迫簽訂了不平等的《馬關條約》,將朝鮮這個附庸國送給日本,賠償軍費。而赴日簽約的李鴻章,更在簽約前被刺客槍傷了左臉,如喪家之犬地走回來。

 

這場對外的戰敗,與之前的對外戰敗意義不同。一來,經過了洋務運動,學習了西方的堅船利炮,中國的軍事實力已大大提升,但當中的精英──北洋艦隊,竟然不堪一擊。二來,擊敗北洋艦隊的,竟是一直被中國視為東洋小國的日本,在唐代時,日本仰慕中國文化而派員來華學習,兩國的往來,日本從來客客氣氣,中國仿如日本的大哥,日本仿如中國的二弟。但在甲午戰爭中,中國輸給日本,而且輸得很慘。這從根本上傾覆了中國人的優越感,將中國從周邊國家共主的寶座上摔了下來。一下子,中華民族的自尊崩潰了。中國輸掉的,不單是朝鮮這個附庸國和真金白銀,還有民族的認同感和優越感。中國人不再以身為中國人而驕傲,甚至以此為耻,整個民族就瓦解了。

 

民族瓦解了,彼此不再團結,一盤散沙之後,更被外國列強欺凌。而且,民眾也從根本上否定了中國文化和中華文明,而以模仿西方為時尚。這不是學習,而是模仿,我們要分清。學習是深入地理解新來的文化和知識,並理性地、選擇性地將之與自己本身的文化和知識結合。模仿,則是一切照搬他人的,得其形而不得其神,最終學他人學得不似,卻迷失了自己。近代中國的西化,是模仿,而非學習,西方的以利為本、自我放任模仿得十足,但其團結、民主、法治、客觀求真和創新精神等優點,卻學不到。更甚者,是對自身文化的全盤否定與破壞 (不論好壞),五四運動「打倒孔家店」和文革的「破四舊,立四新」等,就是這樣的民族心態下的產物。結果,時至今天,舊的破了,新的卻未能立起來。

 

的確,近代中國人的苦難實在太多,甲午戰爭後,是1900年的八國聯軍之役,慈禧帶著光緒皇帝逃難西安;1911年清廷倒台,進入民國時期,長期軍閥割據,彼此殘害,並出賣主權;1937年開始艱苦的八年抗戰,半壁江山,被蹂躙於日本皇軍的腳下;抗戰勝利了,然後國共內戰,直到1949年解放;期後再經歷韓戰、越戰、大躍進、大飢荒、十年文革,直至1979年鄧小平提出改革開放,中國的國運始有轉機,才走到今天。然而,經歷了個半世紀的苦難,今天的中國人,已不再是昔日的中國人。

 

你看,今天的中國人,除了黑髮黃皮和會說中文之外,還有甚麼中國人的特質?團結沒有了,道德沒有了,傳統服飾不穿了,連文字文章都改變了。你說,中華民族還存在嗎?這樣的民族,的確不值得尊重,你自稱中國,但英文卻是China,意思是陶瓷,完全沒有「中」的意思,中國人,英文是Chinese,但 -ese這個對國人的稱呼,是帶有貶義的,你見到歐美的人,會自稱 -ese嗎?美國人是American、英國人是British、法國人是French、德國人是German。當然,歐美稱日本人為Japanese,也代表他們貶視日本,但現在的日本同樣看不起中國,霸佔釣魚台,參拜靖國神社,否認慰安婦行為等,都是明證。但坦白說,我不是鼓吹痛恨日本,我也不認為日本可恨,可恨的,還是在於今天的中國人本身。「人必自侮,然後人侮之」,是孟子名言。晚清之時被欺侮,是中國的問題;現在被外國看不起,仍是中國的問題,只能恨自己,不能恨別人。

 

當日的國人,不問好醜地揚棄自身文化,連中醫也在破棄之列。在外國人看來,是不可思議的。任何文化都有連貫性,一旦被丟棄,就很難重新接得上。今天的中國人,有多少人會問中華民族的源頭在哪裏?中華民族跟外國人有甚麼分別?用在中醫上,也有同樣的問題,有多少中醫師會問:「中醫的源頭在哪裏?中醫跟西醫有甚麼分別?」

 

作為中醫,我時常深以為耻。耻的,不是中醫的社會地位不夠西醫高,而是中醫同袍的自侮行徑。何謂自侮?不問中醫的源頭,丟棄中醫的經典寶訓,而遵循西醫的方向發展,在西醫設定的跑道上與西醫進行不公平的競賽,模仿別人,能勝過別人嗎?或偏安於西醫指定的籠子中你爭我奪,毫無團結精神。中醫的餅或許不夠大,大家餓得慌了,於是彼此攻擊,視同袍為對手,踩低別人,抬高自己,以增加自己吃到餅的機會。然而,大家可有想過造大這塊餅,令每位醫師都吃得飽?中醫的源頭就是經典,明明放在眼前,偏偏問津者少,即使要讀,卻因閱讀古文的能力不足而被迫放棄,然後,卻將精力都放在教材之上,並以此作為考核的惟一方法,令每位中醫人士,都得潛心修讀這些錯漏百出的偽中醫書本。為了糊口,多少中醫只重視專病專方,抱著即食的心態走捷徑,結果,又是扭曲了中醫學……

 

還是那句:人必自侮,然後人侮之!怪不得中醫不得西醫尊重。

 

你說,中醫和中國人的境況何其相似?大家都迷失了,喪失了本性,原因嘛,就是民族的認同感和優越感消失了,取而代之的,是強烈的民族自卑感。的確,在面對西醫 (或西方) 的時候,中醫 (或中國人) 都很自卑。

 

這個甲午年,是時候讓中醫和中國人都反思一下自己的身份,重新振作,重新出發,現在還不遲的。希望在下一個甲午年,中醫和中國人都找回自己的定位,並以自己身為中醫和中國人為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