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天保養

人生活在天地之間,身體上的一切,每每受著氣候的影響。因此,能解讀四時的特性,也就能夠適時調養,防病養生。春天來了,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春天的特性吧。

 

春天,由每年的立春 (西曆2月4日或5日) 開始,至立夏 (西曆5月5日或6日) 結束,約相當於農曆的正月、二月及三月。這個季節,是告別寒冬,迎接炎夏的時候,日照時間 (即白天) 越來越長,地面漸漸溫暖潮濕起來。以防病養生而論,可將春天分成兩半,春分之前是上半場,春分之後是下半場,宜用不同的保養方法。

 

春天的上半場 (立春至春分,即2月4日至3月21日):

立者,建也,始也。立春,標誌著春天的建立與開始。這時,春天的溫暖未到,但冬日的寒意仍在,故感覺仍然寒冷。立春後,經歷雨水、驚蟄二節,日照漸長,地面由寒而溫,於是水份蒸發成水氣的速度加快,空氣變得潮濕。但溫度仍然偏低,水氣升得不高,於是瀰漫地面,形成大霧籠罩,且時有毛毛細雨的景象。這是雨水節氣。之後,隨著溫度增加,令空氣膨脹,增加雲霧之間的摩擦力,產生電荷而打雷。同時,潛蟄過冬的蛇蟲鼠蟻也開始活動起來,古人乃認為是這第一個雷聲驚醒了蟄蟲,故有驚蟄這個節氣。俗語「一聲春雷響,萬象始更新」,當真很傳神。過了驚蟄,日照時間迅速增加,直至春分之日達到極點。

 

以上,是春天的上半場。總括來說,自然界的特點是升散,熱能和水份的升散,而且越升散越快,使地面又溫暖又潮濕。人們生活在春日之中,體內氣血也會加速升散。這個時候,我們要慎防氣血升散得太急,須當收歛一下,緩和一下。

 

要收歛,宜食酸,要緩和,宜食甘。同時,也得留意升散之後,下身氣血就空虛了。補下身,則要使用黑色沉重的食物。這是《黃帝內經》的智慧。食療可以千變萬化,但總要守著大原則──酸、甘、黑、重四字,一碗烏梅黑豆湯已是絕妙。烏梅黑豆湯 (二人量) 製作法如下:

烏梅4個、黑豆一把,冰糖適量。水5碗,煮烏梅及黑豆,剩2碗,加入冰糖,溶解即可,分2份飲。

 

當然,你也可以發揮創意,自行配搭酸甘黑重的食療。酸甘是食物的味道,黑是顏色,重嘛,卻是食物的質地,入水就沉,拿在手中感覺沉甸甸的便是。四個條件都符合,就是這時候的最佳食療,若能符合二個,也有幫助。若如此,飲一點陳醋,或食話梅都是可以的。要留意的是,食療不比服藥,需要經常食用,才能有效,故必須方便簡單。

 

除了食療,我們還要留意不要太操勞。一切的操勞,都得消耗能量,能量消耗得多,就會產生熱力,熱力令氣血上升,在立春至春分之間,自然界的熱力和水份,本身就在上升,更會引動氣血上升。因此,這時候不宜太操勞。

 

春天的下半場 (春分至立夏,即3月21日至5月5日):

春分,是春天之中,日夜平分 (各12小時) 的日子,也是日照時間增加得最快的時候 (古人謂春氣最旺)。春分後,經過清明、榖雨二節,日照時間仍在增加,但增加的趨勢已經減慢。地面由溫而熱,熱則升,瀰漫地面的霧氣就上升到高空,成為雲團,地面變得既清且明,故有清明節這個名字。氣溫高了,水份蒸發得快,雲團多,就經常下雨。溫暖多雨,正是種植榖物的最佳時機,故曰榖雨。再到立夏,春天也就結束了。

 

這個下半場,自然界的特點是熱力和濕度繼續上升,以迎來炎夏,但上升的勢頭已經減慢。我們要留意的,是上升得不夠,卻不是太多 (不像上半場)。春分還可以,到了清明、榖雨二節,在生活上,要留意幫助氣血上升。

 

食療方面,使用甘香而味淡,質地輕浮的食材就是,一杯桂花烏龍,或龍井,或壽眉,都是好選擇。此時有大量明前茶 (清明之前採收的茶葉) 或雨前茶 (榖雨之前採收的茶葉) 可供選擇,正合不時不食的原則。這些都是質地輕浮的茶葉,不是半浮在水中,就是浮在水面。鼻子聞之芳香飄逸,口舌嚐之甘而味淡。但要留意,這些都是助升散的食療,早餐後一杯 (約200毫升) 可也,若飲得太多,易致升散過度,反使下身空虛。飲茶,要記著「三不飲」:空腹不飲,睡前不飲,冷茶不飲。同樣,你也可以自己創作甘香淡輕的食療,符合甘、香、輕、清的原則便可。

 

作息嘛,這時候,動物都活躍起來,樹木也在吐新綠,出花蕾,我們也可以勤快一點,多勞動一點,以順應自然。古人此時忙於耕種,正合時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