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足口病
近日來了幾位手足口病的小朋友,細問之下,得知他們就讀的幼稚園也在爆發手足口病。的確,又濕又熱的日子,正是此病的好發季節。本篇,就來談談這個病,因中醫的治療效果很好。
這個病,如果發生在動物身上,就叫作口蹄病。甚麼蹄?就是牛豬羊馬的四蹄,即四隻腳末端的堅硬部份。但人沒有蹄,發生在人身上的口蹄病,就叫作手足口病,手足的末端,不就是蹄嗎?
手足口病的病徵,主要是高燒不退,半夜增溫,口舌生瘡或見潰瘍,手足指掌位置見紅疹或水疱,小便不利 (甚至終日不必小便),胃口極差,舌苔極厚。西醫稱為手足口病,在中醫而言,則是濕溫病。病機嘛,是脾虛不運,濕熱互困。
那即是如何?我看了都不明白。
讓我詳細一點解說一下。話說春夏之際,天氣又濕又熱。本身脾虛的人,受自然界的潮濕空氣影響,體內的水份流動也就差了,形成內濕。這個內濕,是因為外界潮濕,毛孔散汗不佳,引致水濕內停所致 (就如潮濕之時,我們晾衫都不乾),卻不是空氣中的水份入了人體。同時,脾虛的人,其自我穩定能力也較差,故自然界的溫熱力,就會引動其陽氣往上升,往外散,於是水濕跟隨 (陽作主導,陰為從者),令濕與熱同時結聚於頭面口腔和四肢末端。頭面濕熱,則令人昏昏欲睡,神智不清,觸之滾燙;口腔濕熱,令人滿口飛滋,舌苔厚膩;四肢濕熱,則形成紅疹或水疱。陽氣散於外,必發高燒,陽氣虛於內,必然疲甚而胃口大減,甚至食入則嘔。體溫越高,代表陽氣散失越多,則病越重。這時候,如果下一場大雨,天氣頓覺清爽,病就忽然大好,否則,持續溫熱濕悶的天氣,可真難為了病人,也容易發生大流行。
說得簡單一點,手足口病的病機就是本身脾虛,再兼濕熱互困。既知病機,治則就呼之欲出,就是健脾土,歛陽氣,化水濕。健脾土,淮山扁豆最妥;歛陽氣,烏梅最佳;化水濕,豆蔻茯苓薏米冬瓜等,都是良藥。如此,整首處方就出來了。當然,治療的效與不效,重點在於原理與治則,而不在個別藥方。原理懂了,診斷就準,治則就對,所開的藥,也就不差分毫。學醫者,要學的,是中醫的原理和診治法則,切忌抄方,以為得到甚麼秘方,必然誤事!
這是手口足病的中醫診治原則。最近幾周,來了幾位患病兒童,依法治療,效果甚佳,其治病之速,絕不亞於西醫治療,一般3天就能治好,而且無服西藥後的副作用。但有一點是要留意的,就是此病多數口舌生瘡,飲食之時會很痛,因此,患此病的小兒,往往不願服藥,不因藥味苦澀,而是水藥入口則痛。有時候,家長也得出盡奇謀,威迫利誘才能成功餵藥。老實說,我家孩子也曾患過類似的病,滿口發炎,極痛而不肯服藥,最後…… 唉!詳情請到岐黃館,看閱《第一口西藥》,網址是:http://blog.yahoo.com/_H6UGK2JG4SDBD5YBQ7IMOS6ZUU/articles/415932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