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故事

今天給大家講一個故事,故事的主人翁是一位中醫師,也是筆者很要好的朋友。對於他的事情,我知之甚詳。

他在1999年入讀浸會大學中醫學系,首四年在香港學習,最後一年則到廣州的中醫院實習。在港學習時,他學得頭頭是道,也大膽地嘗試給家人治療,效果竟不錯。這使他感覺良好,憧憬著最後一年的實習生活,和畢業後正式從事臨床。他,真的很熱愛中醫,熱愛臨床。

殊不知,期待已久的實習日子,竟令他非常迷惘。望著那些先進的儀器、條理清晰的化驗報告,和極具規模的西藥房,他感到很迷惘,腦中浮出了一個大疑問:「中醫是這樣的嗎?」老師帶著他和其他實習生巡查病房,花了大部份時間看檢驗報告,一邊把脈,一邊看X光片,然後叫病人作進一步的檢驗,最後才花兩秒時間看舌象,回到辦公室,就急急開出各種驗單和西藥,還有院方規定的例湯 (是院方制定的中藥方,來來去去就是幾款,不按病人實情作加減,簡直就是「例湯」)。我的這位朋友又問自己:「中醫是這樣的嗎?」實習的經歷,跟他想像的,落差很大。

捱完實習,他正式畢業,並參加了2004年的中醫執業試,也合格了。這標誌著行醫生涯的開始,令他興奮不已,卻同時令他憂慮。作為一個「三無」中醫,他不知要如何入行。何謂「三無」?無經驗,無名氣,無資金是也。後來,在朋友的介紹下,他找到第一份中醫工作──當一位中醫骨科教授的助手。2004年9月,他開始工作。

這教授曾在內地某大中醫院擔當骨科主管,退休後被邀請到港。因此,他的骨科功力很深厚,並為自己在這方面的造詣感到自豪,很樂意教導這位小伙子。在教授的指導下,我這位朋友的骨科功力日進,推拿手法亦很純熟,看X光片、讀驗血報告等,都很拿手。然而,教授坦言自己不信中醫,甚至說:「中醫的陰陽五行,都是胡說八道!」這令小伙子很不滿,曾跟教授爭辯陰陽五行。但在這場辯論中,年輕中醫輸得一敗塗地,嚴重打擊他的信心。

跟了超過半年,他在這位教授身上學到很多,但仍充滿疑問:「中醫是這樣的嗎?」他感到迷惘,不知自己在做甚麼。一來,他發現自己興趣不在骨傷推拿;二來,也是更重要的,是他出現了身份危機,明知自己是中醫,不是西醫,卻感到自己每天所學所做的事,不像中醫,反像西醫。他真的很迷惘,不知自己在做甚麼。

「中醫是這樣的嗎?」

雖然感謝教授教了很多,但最後,這個小伙子還是打算辭職,另覓真正的中醫工作,但他不知世上有沒有真正的中醫工作。柳暗花明又一村,他還未辭職,老闆恰恰作了新安排,將他調去一個可以獨立診症的地方,以代替一位突然離職的中醫。這個調動真是及時雨,能獨立診症,堂堂正正地以中醫師的身份,以自己認為正確的中醫學,給病人治療,正是他所渴求的。2005年3月,他歡天喜地上任去了。

駐診地點設於老人機構內,附近是有名的老人屋邨,因此,他見到的病人,以長者居多。路過的病人真不少,但這些病人,不是來找他,而是來看那位突然離職的中醫。當大家發現主診醫師竟換成了年輕的小伙子,都投以不信任的一票,就是轉頭離開,有的,甚至在診所門口高談闊論,對這年輕中醫評頭品足,懷疑他是否懂得開藥。年輕中醫看在眼裏,種種難受,點滴在心。

幸好,總有幾個「不怕死」的長者,願來試一試。這年輕中醫以自己所學到的中醫醫理,盡心給他們治理,然後,更會打電話給病人,以跟進情況。如是者又幾個月,病人數量總在低水平徘徊,偶然更會「食白果」,療效嘛,不很好也不很差。由於太空閒,他有時會玩ICQ來消磨時間 (在那個年代,是玩ICQ的)。有一天,他在ICQ裏,跟一位低一屆的師弟聊天,談到診症不太順利。這師弟叫他:「試試用經方吧,不作加減,純用經方,原汁原味的經方。」

所謂「學無先後,達者為師」,這位年輕中醫感到師弟說得對,當晚,他就拿出封塵已久的《傷寒論》,開始閱讀。幸好工作實在太清閒,因此,他也能運用上班時間來讀書。才讀了幾天,他已感覺踏實多了,他感到,自己所學的中醫理論,找到了落腳處。之後,他開始試用經方。所謂經方,是指《傷寒論》和《金匱要略》兩部經典所載的方劑 (二者俱為東漢張仲景的著作),正是經典之方,故稱為經方。

嘩!效果真的非同凡響,病人的回應也好,這令年輕中醫很興奮,於是繼續鑽研經方。只用經方,不作他選,成了當時的座右銘。之後,他又在朋友的推介下,接觸倪海廈醫師的《人紀系列》。這是一套DVD,攝錄了倪醫師的上課實況。這年輕中醫無緣跟倪醫師學習,但通過《人紀》,他還是學到很多。倪醫師很推崇經方,因此《人紀》也很著重經方。

如是者,他上班就帶著兩部經典和一套DVD。沒病人的時候,他就讀書看DVD,晚上回家,也是一樣。日復一日,好像很枯燥的生活,但他很享受。他感到,自己彷彿從頭學起,學習真正的中醫學。大學的教育不重視經典,他在畢業後,才重新學習經典,他感到自己的中醫學問都重返正道了。醫術有進步,療效自然改善,病人數量隨即增加,在上班時間內,他已沒空再做其他事情,只好晚上多加努力,繼續鑽研經典,直至深宵,翌日,又精神奕奕地給病人診症。這就是年輕人的衝勁與精力。

儘管做出了成績,但老闆並不重視年輕醫師,使他很不是味兒。2006年4月,他辭職了。6月,他在另一間診所展開新工作,同時,他開始研習《黃帝內經》,因張仲景在《傷寒論‧序》中提到自己曾鑽研過「陰陽大論」,這是《內經》的篇章。因此,估計仲景也曾鑽研《內經》。如果說《傷寒論》和《金匱要略》是經典,則《黃帝內經》便是經典中的經典,不能不讀。

初到新診所,病人不多,但漸漸地,以前的病人都找回了,這令年輕中醫很安慰。他繼續鑽研經典,並與臨床對照,又將臨床的見聞,與經典對照。這時候,他進步得很快。

2007年5月,診所出現重大人事變動,來了一位刻薄的「管理人才」,令大家都做得很不開心,跟老闆表示過,也不能改變現狀。於是,大家集體辭職,並合資開了一間新診所──香港晴朗中醫診所。我的這位朋友,就由僱員,變成了其中一位股東。2007年7月6日,香港晴朗中醫診所正式開張。之所以叫「晴朗」,因他們想給病人帶來晴朗,這是大家的信念。

雖然做了小老闆,但這位年輕中醫仍只是負責診症,其他的行政工作,都交給其他股東負責。在這位年輕中醫的心目中,他只想好好磨利自己的刀,將每位病人治好,況且,他也不愛煩瑣的行政事務。因此,他的工作性質沒有大改變。

越鑽研得多,他越發掘出中醫的奧妙,和中醫的科學性,他深切體會到,大部份民眾對中醫都不太了解,甚至存在很多誤解。於是,他在網上寫文章,寫網誌,冀將中醫的正道發揚出去。他寫的網誌,叫岐黃館。

岐黃館算是成功,瀏覽人數不斷攀升,同時,診所的求診人數也日益增長,都使這位年輕中醫感到雀躍。至少,這證明他的中醫觀得到了認同。隨著臨床診症和鑽研經典的日子越來越長,2011年12月,他忽然福至心靈,悟透中醫的原理,終於明白中醫是甚麼,而且,對天地間的一些變化,他似乎能參透一點玄機。這個頓悟,使他非常興奮,感覺自己到了另一個層次,他想將這個發現告訴全人類,同時,也是第一次,他感到自己有資格教人,教出正統的中醫人。而他的一切中醫思想,全都建立在《黃帝內經》、《傷寒論》和《金匱要略》之上,這是他一再強調的正統中醫。循著這個方向鑽研,假以時日,必有所成。這使他萌生了帶教的念頭,同時定好了一個二十年的大計,冀將自己醉心的中醫學發揚光大。

就在這個興奮時刻,他墜進了地獄。

2012年4月26日,他的一位年老病人,在服過他的處方後出現烏頭礆中毒症狀,送院後死亡。這位年輕中醫翌日才知道事件。當日下午,大批衞生署人員上到診所搜證,並進行問話。當晚的晚間新聞,也報出事件,年輕中醫的姓名竟上了電視,彷彿在說他「醫死人」。一來,有病人死亡,更懷疑與他的處方有關,他感到悲傷與不安,二來,媒體一播,街知巷聞,因這樣的事情而名揚全港,心中難受極了。這時候,他身邊的朋友和病人,都送來源源不絕的慰問與支持,正是雪中送炭,溫暖了年輕中醫的心。隨後數日,事件漸漸明朗化,估計與藥材受污染有關,這位年輕中醫才稍覺心安。思前想後,他始終不認為當初的處方有錯,且自問從來都站在病人角度來處方用藥,雖然發生了不可預料的事情,但他仍感到無悔,並打算一如以往地給病人診治。

計起來,原來一年了,時間過得真快。他衷心祝願死者安息,也祝願其家人生活安好。

事件發生後兩周,診所運作才漸漸正常,但內部的人事關係卻發生了微妙變化。股東之間,感覺疏離了,這位年輕中醫常用的某些藥材,也一直「缺貨」至今。

診所業務繼續增長,大家忙得不可開交。病人覆診也難,經常預約不到。有的人求診心切,就直接聯絡醫師,或乾脆不預約,闖上診所再算。這些情況,引來一些股東不滿,股東間的矛盾與衝突日漸深化。

對這位年輕中醫來說,為醫者不能拒絕病人,這是道德原則。但顯然,這並非診所所有人員的共同原則。他感到,各位股東的想法和做事方式南轅北轍,在追尋夢想的路途上,他們不是同行者。因此,這位年輕中醫將自己的二十年計劃埋藏心底,並逐步逐步進行著。

至此,大家一定知道這位年輕中醫是誰吧。他是我的好朋友,我們同名同姓,又同年同月同日生,相識了33年,每次照鏡都見到他……不錯,我就是他,他就是我。

今年2月9日,我開了岐黃景略中醫網。這是岐黃館的延伸版和升級版,是一個獨立於任何機構的網上平台,讓我可自由地講述自己對中醫的觀點,在網上暢所欲言,讓大眾獲得正確的中醫信息。中醫的普及教育,是一項長遠的工程,努力於今天,成功於數十年後,就由岐黃景略中醫網開始吧。另外,我必須有一間可以完全配合的診所,才能將計劃付諸實行。與其求諸人,不如求諸己,我決定動手籌備自己的診所。同時,我也希望找到真正的同行者,有著和我一樣的信念和夢想。

網上平台已經做好了,只嫌文章不足,假以時日,就能累積很多文章。診所嘛,進行得如火如荼,預計在今年6月誕生,命名為岐黃景略中醫診所。既是診所,當然以治療病人為目標,但岐黃景略中醫診所與一般診所有一個重大分別,就是背後的精神──普及與傳承。普及者,讓普羅大眾理解中醫學原理,並以另一角度來看待健康與疾病的問題;傳承者,將正統中醫學傳授給比我更年輕的中醫師,讓他們以之造福病者。我相信,這是其他診所不會做的。

最後,就是最重要的同行者,我已找到一位很棒的師弟加入岐黃景略團隊,一起去尋夢。一切,就只等6月的來臨。

畢業9年,迷惘過、失望過,最後走回正道,只希望後學者可以少走彎路。今年,將有很多大轉變,我在緊張中,期盼中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