精神與宗旨
「岐黃景略」四字,代表了一份精神,代表了我們對正統中醫學,對中醫經典的一份執著。
現今的中醫師,各門各派,各承家技,有的善補,有的善瀉,有的由父祖傳授而來,有的學院畢業而成醫,也有的從事配藥多年,看方多了,就成為中醫師。門徑不同,理論自然不同,彼此間形成了對立,爭拗不斷。同一病人,求診十位中醫,可得出十個不同診斷,但真理只得一個。即是說,十個診斷之中,最少錯了九個,療效當然成疑。這令人對中醫的科學性大打折扣,種種質疑,由此而起。在此,我們必須為中醫學正本清源,才能理出真正的中醫理論,以這正統的中醫學來服務病者,效果是肯定的。
正統中醫學,是岐黃景略中醫診所的根基。
要探究中醫的本源,當由《黃帝內經》開始。這部鉅著成書於秦漢年間,並奠定了中醫學的基礎,往後千百年的中醫學發展,俱以《內經》的理論作根據。可以說,《內經》是中醫學的開山老祖,或者說,中醫學根本就由《內經》而來。《內經》以黃帝 (中國遠古時代的領袖) 提出醫學問題,然後岐伯 (黃帝的醫官) 回答這些問題而寫成。黃帝與岐伯的一問一答,道出了人身運作模式,也道出人與天地的互動關係,這成了中醫學的基本原則。當中最重要的原則,就是整體觀念和同氣相求,這成了中醫學的靈魂。作為中醫界的一份子,我們有責任去保守和傳承這個精神。
正因為《黃帝內經》奠定了中醫學的原則,故後世就將中醫稱為「岐黃之術」。「岐」是岐伯,「黃」是黃帝,正是《內經》的主角。
《內經》奠定中醫學的理論根基,但在臨床診治方面,卻較少論述。至東漢末年,南陽人張仲景著成了另外兩部經典,給醫家提供了診治原則。這兩部經典是《傷寒論》和《金匱要略》,前者論外感,後者論內傷雜病。當中的一診一治,一病一方,成了後世治病的典範。仲景之方,藥少、量大、力專、功宏,時至今天,仍然廣合應用,故後人尊稱仲景的方劑曰「經方」。
可以說,《黃帝內經》奠定中醫的理論根基,《傷寒論》和《金匱要略》則奠定中醫的臨床根基。三部經典,皆是中醫的根。後人的一切發揮和依據,俱出於此。因此,凡醫者,皆當潛心研習這些經典,方能掌握中醫的核心,診治之間,自然流露出中醫的精髓。只有建基於這三者之上的,才算是正統中醫學。
本診所名叫「岐黃景略」,正要強調經典的重要性,「岐黃」是《內經》,「景」是張仲景,「略」是《金匱要略》,皆是中醫的重要經典與人物。
可惜的是,今天的中醫界,已鮮有重視經典者,致使正統中醫學淪為少數。相反,高呼學習西醫,中醫現代化的,卻大有人在。然而,急進的求變,令中醫變質,使中醫的本源被模糊化,正統不再。這成了一個危機。一旦中醫界不再重視《黃帝內經》、《傷寒論》和《金匱要略》,中醫學就會正式消失。我們有意振興中醫,將中醫理論發揚光大。「岐黃景略」四字,正正載著我們的願望──振興正統中醫。「岐黃」,是「岐黃之術」,正是中醫學的別稱;「景」有遠大的意思;「略」則是方略、策略。要振興中醫,我們必須有遠大而周詳的方略。這是「岐黃景略」的另一層意義。
岐黃景略中醫診所的宗旨,是以正統中醫學,給病人治療,並在診治期間,盡量以中醫的理論解釋病情,一來使病者了解自身情況,二來,也使他們更認識中醫學。除此之外,我們更會舉辦講座,教導人們有關中醫的知識,使他們明白中醫是甚麼,在面對健康問題時,可以知所宜忌。這個,也是岐黃景略中醫網的意義所在。
對我們來說,振興中醫的火,時刻都在燃燒著。
岐黃景略團隊